时政动态 协会要闻 各地快讯

通知公告

党建工作、主题教育 作风革命、效能革命
科普知识
家庭健康
育儿知识
生殖健康
生活常识

换季关节疼?可能是骨骼 “缺营养”

骨骼是身体的支柱,默默地承担重量、保护脏器、支撑运动,但它并非一成不变的“石头”,而是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组织。要想拥有一身强健的骨骼,必须从年轻时开始储备,并在每个年龄段给予它恰当的关怀。儿童与青少年期(0~20岁):投资“骨银行”的黄金时代这是骨骼生长的巅峰期,骨量持续积累,直至达到“峰值骨量”。这相当于为一生的骨骼健康存下最丰厚的本金。生活与饮食:钙和维生素D是核心建筑材料。确保每日足量摄入牛奶、酸奶、豆制品、绿叶蔬菜等富含钙的食物。多进行户外活动,让皮肤接受阳光照射以合成维生素D,促进钙吸收。运动习惯:鼓励参与跑、跳、球类等冲击性运动。这些活动能有效刺激骨骼,使其变得更致密、更强壮。每天至少保证1小时的中高强度运动。用药注意:避免滥用激素类药物(如某些保健品或非正规药物),长期使用可能严重阻碍骨骼生长。中青年期(20~50岁):维持与减缓流失此阶段骨量达到峰值后开始缓慢下降。目标是通过健康生活方式,尽量减缓骨量流失速度,维持骨密度。生活与饮食:继续保持高钙饮食习惯。注意戒烟限酒,过量摄入咖啡因和钠盐会加速钙的流失。保持健康体重,过轻或过重都对骨骼不利。运动习惯:坚持负重运动(如快走、跑步、跳绳、力量训练)。力量训练能增强肌肉,肌肉的牵拉是对骨骼最好的刺激。每周至少进行3~5次,每次30分钟以上。用药注意:若因某些疾病(如哮喘、关节炎)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务必在医生指导下用药,并定期监测骨密度,必要时遵医嘱进行预防性抗骨质疏松治疗。老年期(50岁以后):防跌倒与抗骨折女性绝经后和男性晚年,骨量流失显著加速,骨折风险大大增加。此阶段的重点是预防跌倒和抑制骨量流失。生活与饮食:钙和维生素D的补充更为关键,老年人吸收能力下降,可考虑在医生指导下使用补充剂。家居环境要消除绊倒风险,安装扶手,保持地面干燥。运动习惯:侧重于平衡性和力量训练。如太极拳、瑜伽、散步、使用轻哑铃等,能增强肌力、改善平衡、降低跌倒风险。用药与筛查:定期进行骨密度检测。若确诊骨质疏松,需严格遵循医嘱进行药物治疗(如抗骨吸收药物等),这是预防骨折最有效的手段。(记者乔业琼) 来源:人民网转自:学习强国编排:组宣部审校:王玮终审:孙伟荣

6-23月龄婴幼儿辅食喂养指南

6-23月龄婴幼儿辅食喂养指南通常情况下,我们所说的辅食喂养或辅食添加是指:孩子满6月龄(180天)到23月龄(2岁前)这一阶段,母乳或配方奶已不足以满足他们自身生长发育的营养需求,从而需要提供其它食物进行补充喂养的过程。对于儿童来说,6-23月龄是一个重要的发育时期,与此同时也是婴幼儿生长迟缓和营养缺乏的高峰期。因此,如果孩子在这一时期可以接受到合理的喂养对于其建立起长期的健康膳食模式至关重要,同时还可以最大程度的降低营养不良的发生风险。2023年10月16日,世界卫生组织(WHO)发布了最新版的《6-23月龄婴幼儿辅食喂养指南》。该指南针对一般状况良好的足月6-23月龄婴幼儿辅食喂养提供了全球性的、规范性的循证建议,主要包括以下7项:建议一母乳喂养应持续至孩子2岁或以上。这需要多方的努力实现,特别是针对乳母,需要提供母乳喂养友好的环境和支持性的服务。例如,日托服务以及母乳喂养室的设立,充足、可及、科学的母乳喂养咨询与保健等。 建议二如果需要喂母乳以外的乳类,对于6-11月龄的婴儿,可以选择配方奶或全脂动物奶进行喂养;对于12-23月龄的幼儿,建议选择动物奶进行喂养,不推荐使用较大婴儿配方奶粉。奶类是多样化膳食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对于非母乳喂养儿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对于动物奶,可以选择巴氏消毒的动物奶、复原乳(非浓缩乳)、发酵乳或酸奶。但应注意,尽量选择原味,不推荐饮用调味或加糖的乳类。 建议三婴儿满6月龄(180天)起在继续母乳喂养同时应开始添加辅食。这是针对健康状况良好的足月婴幼儿提出的一项公共卫生学建议。针对特殊情况的婴幼儿,例如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或其它疾病状态下的婴幼儿,辅食添加的开始时间和种类可能不同,建议遵医嘱。 建议四6-23月龄婴幼儿应摄入多样化的食物:推荐每天摄入肉、鱼、蛋类的动物性食物;每天摄入蔬菜和水果;经常摄入豆类、坚果和种子类食物,尤其是膳食中的动物性食物和蔬果有限的情况下,但应注意确保安全问题,避免造成呛咳或窒息。动物性食物、蔬菜水果以及坚果豆类食物应作为6-23月龄婴幼儿能量摄入的关键组成部分,因为它们的整体营养素密度高于谷物;摄入谷物时应优选全谷物,将精制谷物摄入量降到最低。 建议五限制不健康食物和饮料的摄入:不应摄入高糖、高盐和高反式脂肪酸的食物;不应摄入含糖饮料;不应摄入无糖甜味剂;应限制100%果汁的摄入。 建议六在某些情况下,6-23月龄婴幼儿可能需要营养素补充剂或强化食品。具体在哪种情况下需要补充这些强化食品或补充剂,可参考世界卫生组织关于微量营养素的补充指南。需要强调的是,任何产品均不能替代由健康食品和最低限度加工食品组成的多样化膳食。 建议七6-23月龄婴幼儿应提倡回应性喂养,即“鼓励婴幼儿自主进食并顺应其生理和发育需求的一种喂养方式,这可能促进婴幼儿进食的自我调节,并支持其认知、情感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发展”。这需要卫生保健工作者为看护人提供必要的指导,并确保看护人在婴幼儿自主进食时的充分看护以及食物的充足制备。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营养所 段一凡、马艳美、骆明佳供稿转自:中国疾控预防控制中心编排:组宣部审校:王玮终审:孙伟荣

专家:预防出生缺陷 助力生殖健康

近年来,辅助生殖技术日渐普及,辅助生殖技术如何发挥作用,安全性如何保障等问题也备受关注。近日,重庆市妇幼保健院生殖医学中心负责人、中华医学会生殖医学分会第五届委员会主任委员黄国宁和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党委书记、院长林戈针对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辅助生殖技术阻断家族疾病蔓延“‘一代、二代、三代’试管婴儿是患者普遍叫法,甚至有患者认为代数越高技术级别越高、成功率越高。但实际上,不同代数的辅助生殖技术,解决的是不同问题。”林戈介绍说,第一代辅助生殖技术即体外受精—胚胎移植技术,主要针对女性因输卵管堵塞、粘连、积水等原因导致的不孕问题;第二代辅助生殖技术即卵细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主要针对男性因严重的少精、弱精、无精、畸精症等原因,导致的受精困难问题;第三代辅助生殖技术包括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和胚胎移植前遗传学诊断,主要适用于女方或男方存在染色体异常、单基因遗传病等情况,可有效避免遗传性疾病传递,并降低流产和出生缺陷的风险。“有家族遗传疾病史的育龄期夫妇,子代再现概率高。临床可通过基因测序技术,提取被检测者的DNA样本,并对其进行分析,以检测是否存在遗传病相关的基因变异或染色体异常情况。”黄国宁说,通过基因测序技术,临床医生就可以在辅助生殖技术过程中,诊断和剔除携带基因突变、染色体异常或疾病病因的胚胎,以保障家族疾病不在子代中蔓延。此外,通过该技术,还可有效阻断新生儿遗传性疾病、出生缺陷等。将质控体现在对需求人群服务上黄国宁介绍,1997年4月10日,西南地区首例试管婴儿在重庆诞生,给当时的临床医务工作者和不孕人群带来了希望。近30年来,他与团队从未停止在生殖科学前沿的探索。“育龄期女性如果做‘试管婴儿’,每活产一个孩子到底需要多少颗卵子?多少促排卵药物属于安全有效的剂量?通过以往的临床经验、大数据,我们可以得到一组规范化数据,并在质量控制的严格把控下,为卵巢功能正常的育龄期女性提供安全、有效的医疗服务。”黄国宁介绍,他牵头的团队积极创建辅助生殖技术网络管理体系,通过辅助生殖技术工作过程中数据库的有效指导,和质控数据的可解释性,不仅将质量控制体现在医疗技术和操作流程上,更体现在对需求人群的全面关怀和个性化服务上。“随着公众对辅助生殖技术认知度和接受度的提高,有需求人群正在不断缩短接受辅助生殖技术的时间。”林戈说,在为不孕不育夫妇诊疗过程中,临床医生应针对其需求,提供个性化方案,缩短从“难生”到“能生”“能生”到“优生”的时间。在提供辅助生殖技术过程中,还应将质控工作贯穿每个环节,保障孕妇和子代的健康。重视生殖健康努力提高生育水平女性的生育力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下降,是一个自然趋势。林戈建议,女性同胞要注意生育的“黄金”年龄段。“21至35岁通常被视为是女性生育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卵子质量、数量更优,妊娠概率高,生的孩子也更健康。另一方面,在适龄生育的年龄段怀孕,相关疾病风险也会较低,如妊娠糖尿病、妊娠期高血压等,让妊娠过程和分娩过程更顺利”。“育龄期夫妇的卵巢功能、卵子质量和精液质量是最好的,所以在适龄生育的年龄段完成生育,是一个较好选择。”黄国宁提醒,随着年龄的变化,高龄妇女的卵子异常度、胚胎异常率和自然流产率,要远高于适龄生育的女性。所以,期待社会各界给予适龄人群更多的生殖健康指导,如建议30岁之前适龄、有生育计划的人群适龄生育,同时做好出生缺陷的三级预防。育龄期夫妇也应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证睡眠质量,注意体重管理,提高生育水平。“女性还应重视生殖健康和保护生育力,35岁之后,卵巢功能、卵质量和数量将开始下降,生育力也将随之下降。”林戈建议,对于适龄未生育的女性,要尽早关注卵巢功能,积极保存、保护生育力。此外,广大女性在日常工作中还应注意健康的生活方式,避免加速身体和卵巢功能的衰老。 来源:人民网转自:人民网编排:组宣部审校:王玮终审:孙伟荣

“手机成瘾”的人真会变笨,对青少年影响更大

地铁里、餐桌上、卧室中,低头刷手机的身影随处可见。当我们调侃“手机成瘾”时,究竟是夸张的玩笑话,还是需要引起警惕?“手机成瘾”算不算病很多人都有连续几小时刷手机的经历,但这并不等于医学上的成瘾。目前,医学上并没有单独的手机成瘾诊断,与之高度相关的是游戏障碍和网络使用障碍。世界卫生组织在《国际疾病分类》第11版中,已将游戏障碍列为成瘾行为所致障碍,并提出了“其他特定成瘾行为所致障碍”这一诊断。其临床症状特征与其他成瘾行为所致障碍的必要特征基本一致,包括控制力受损,使用手机行为处于生活中的优先地位,即便已经影响家庭、学业、工作或健康,仍持续该行为。简单来说,当使用手机已经失控并处于生活首位,且对生活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时,就可能达到了成瘾的临床标准。这一诊断与偶尔长时间使用手机的本质区别,在于“失控性”和“负面影响的持续性”。比如,学生在假期连续玩了3天手机,开学后依然能正常学习,就是正常现象。但如果明知第二天要考试,却仍刷手机到凌晨,导致成绩一落千丈还反复发生,就可能是成瘾了。记忆力会受到影响吗碎片化信息会严重影响专注力,而注意力是记忆形成的门户。信息没有经过充分注意,就难以有效进入记忆系统。刷手机时,大脑忙于处理大量即时、浅层信息,海马体(负责将短期记忆转化为长期记忆的关键区域)缺乏深度加工的机会。信息如过眼云烟,难以形成稳固记忆。长时间刷手机常在睡前发生,人不知不觉就进入熬夜状态。此时,屏幕蓝光抑制褪黑素分泌,干扰睡眠质量和时长。而睡眠尤其深度睡眠是记忆巩固的关键,睡眠不足会损害海马体的功能。过度使用手机还可能引发焦虑、社交回避等问题,导致慢性压力。长期高水平的压力激素皮质醇对海马体有神经毒性作用,可能导致该区域体积减小,从而影响记忆力。长期低头看手机,除了导致颈椎酸痛,还会悄悄影响大脑供血。正常情况下,颈椎的生理曲度能保证椎动脉顺畅供血给大脑,但低头时颈椎曲度变直,就像给血管“踩了刹车”。大脑供氧不足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对于有脑血管基础疾病的人来说,这种血流变化可能诱发短暂性脑缺血。青少年的大脑更敏感青少年时期是大脑神经网络塑造和发展的关键期,大脑奖赏系统已发育成熟,对多巴胺的刺激反应强烈。而负责自控、决策、预见后果的前额叶皮层仍在“施工中”,抑制冲动和延迟满足的能力相对薄弱。这些使得他们对“手机成瘾”更加敏感。值得警惕的是,过度使用屏幕可能与青少年大脑皮层变薄,以及白质发育异常有关,可能严重影响专注力、记忆力、执行功能,阻碍学业和问题解决能力的发展,显著增加焦虑、抑郁、身体意象问题、网络欺凌受害的发生风险,甚至可能增加自伤自杀意念。过度依赖线上交流,还会导致青少年面对面解读表情、肢体语言、共情和解决现实冲突的能力得不到充分锻炼。面对成瘾倾向如何自救如果察觉自己和家人有“手机成瘾”倾向,可以尝试做些改变,从调整手机使用习惯入手。环境调整  睡前将手机放在卧室外,用传统闹钟代替手机闹钟。吃饭时将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创造“无手机空间”。时间管理  使用手机系统的“屏幕使用时间”功能,给各类应用软件设置每日使用限额。设定专注时段(如25~45分钟)不看手机,然后用短暂休息(5~10分钟)查看和处理手机信息,逐渐延长专注时段。寻找替代活动刻意安排需要动手动脑、远离屏幕的活动,如运动、阅读纸质书、烹饪、园艺、绘画、乐器、与家人面对面聚会、参与志愿服务等。发掘并培养新的兴趣爱好,填补原本刷手机的时间。寻求社会支持  和家人、朋友坦诚沟通,请他们监督提醒。可以共同约定“无手机时间”或加入线下兴趣小组、运动社群。专业诊断和治疗  当“手机成瘾”已经严重影响正常生活和身心健康时,请前往医院成瘾医学科或精神科就诊。医生可能会采用心理治疗或神经调控治疗,必要时结合药物来缓解焦虑、抑郁等问题。本文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成瘾医学科副主任医师  邢笑萌(本文来源:大众健康杂志微信公众号)来源:大众健康杂志微信公众号转自: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官网编排:组宣部审校:王玮终审:孙伟荣

昆明评议

小程序

昆明市计生协会

公众号

一部手机办事通

办事通app

办事通公众号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