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政动态 协会要闻 各地快讯

通知公告

党建工作、主题教育 作风革命、效能革命
科普知识
家庭健康
育儿知识
生殖健康
生活常识

秋季过敏性鼻炎高发,如何应对?

每到夏末秋初,当天气开始转凉,许多人鼻子像开了水龙头、喷嚏一连串、眼睛痒得揉不停……这可能是秋季过敏性鼻炎在作祟。为什么秋季过敏性鼻炎容易发作?如何区分鼻炎还是感冒?过敏性鼻炎可以根治吗?有哪些预防手段?听听专家怎么说。“秋季过敏性鼻炎的元凶并非病毒,而是自然界中的花粉和霉菌。”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薛涛介绍,在秋季,尤其是8月下旬至10月,北方地区的蒿草、葎草、豚草等进入繁盛的授粉期。它们的花粉颗粒小、数量大、重量轻,可以随风飘散很远。这些花粉对于免疫系统敏感的人来说是强烈的过敏原,一旦吸入,便会引发过度免疫反应。秋季雨水增多,落叶和潮湿环境为霉菌的生长提供了温床,霉菌释放出的孢子飘散在空气中,也是常见的过敏原。同时,秋季冷空气刺激鼻腔,容易诱发鼻炎症状。天气转凉后,开窗次数减少,导致室内尘螨、宠物皮屑等浓度升高,与室外过敏原形成“内外夹击”。薛涛表示,很多人误将鼻炎当感冒治疗,反而延误了病情,其实二者不难区分。首先可以看病程,感冒通常一周左右自愈,鼻炎症状则持续数周甚至更长时间,与过敏原暴露周期一致。也可以看症状,鼻炎有鼻痒、阵发性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等典型症状,感冒更常见喉咙痛、全身乏力、肌肉酸痛、发烧等全身症状。还可以看眼睛,鼻炎常伴有眼痒、红肿、流泪等过敏性结膜炎症状,感冒则很少见。 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薛涛与团队进行病例讨论。新华社发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副主任医师陈晓栋介绍,过敏性鼻炎目前难以根治,但可以通过科学手段达到长期、有效地控制,让患者正常生活。从基础预防来说,避开过敏原是根本,建议患者在花粉浓度高的时段,减少户外活动,外出必须戴口罩和护目镜。回家后立即洗手、洗脸、用生理盐水冲洗鼻腔,并更换衣物。关闭门窗,使用带高效微粒过滤(HEPA)滤网的空气净化器和新风系统,勤换床品,防螨除螨。陈晓栋表示,常规药物治疗是控制过敏性鼻炎症状的主要方式。鼻用糖皮质激素是一线首选药物,抗炎效果强、安全性高,但需坚持规范使用。口服或鼻用抗组胺药可以快速缓解打喷嚏、流涕和瘙痒。白三烯受体拮抗剂对合并哮喘的患者效果较好。专家建议,如果患者深受过敏性鼻炎困扰,首先应前往医院的耳鼻喉科或过敏反应科进行过敏原检测,明确病因,在与医生充分沟通后,制定生活方式干预和专业治疗方案。(记者蔺娟) 来源:新华网转自:新华网编排:组宣部审校:王玮终审:孙伟荣

抚触,多摸手脚和后背

清华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预防保健科主任 刘兆秋抚触,指家长对宝宝皮肤进行有序、有手法技巧的抚摸,通过皮肤刺激促进婴儿神经系统发育,是目前临床和居家护理婴儿经常使用的一种方法。抚触有不少讲究,大致归纳起来就是“两常摸两不碰”,家长们在日常操作时要注意。“两常摸”。指的是摸手脚和后背:1.手脚上有丰富的神经末梢,经常刺激按摩能增强宝宝的感知能力,促进大脑细胞发育。同时,手脚灵活度与宝宝的精细动作发展密切相关,直接影响孩子长大后的动手能力、手眼协调能力和眼动能力等。2.背部是人体经络和穴位比较集中的地方,经常抚摸不仅能刺激脊椎神经发育,帮助提高宝宝肢体协调能力,还有一定的保健功效,能增强宝宝的抗病能力。“两不碰”。指的是囟门和脸蛋:1.宝宝出生后囟门(大脑的天窗)还没有闭合,只有一层皮肤和脑膜保护大脑,没有骨片的防御,此处非常薄弱。因此,不建议随意触摸宝宝的囟门,即使洗头,动作也应尽量轻柔,能用水冲洗干净就不要用手。2.捏脸蛋是很多家长对孩子表达亲昵的一种方式,但这种方式要不得。频繁捏可能会导致宝宝左右颚发育不对称,出现大小脸情况,而且随意摸也很不卫生。 来源:人民网-生命时报转自:学习强国编排:组宣部审校:王玮终审:孙伟荣

备孕家庭须“双亲体重共管”

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马旭研究员、杨英研究员团队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包巍教授、刘步云教授团队近日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杂志发表论文,在国际上首次从“双亲视角”系统揭示了育龄人群中父母各自孕前体质量指数(BMI)水平对不良出生结局风险的独立作用,以及父母双方孕前BMI水平对于出生结局的联合作用。该研究显示,育龄夫妇孕前不健康BMI与包括自然流产、早产、出生缺陷在内的多种不良出生结局的发生显著相关,备孕夫妇双方在孕前将体重维持在健康范围对子代健康至关重要。研究基于近900万个家庭组马旭介绍,健康与疾病的发育起源理论揭示了生命早期胚胎发育环境对子代近期和远期健康的深远影响,而新兴的健康与疾病的父方起源概念进一步将研究焦点扩展至父母共同的孕前健康状态。母亲肥胖已被证实是不良出生结局的重要危险因素,但单纯父亲肥胖对妊娠结局的影响及父母双方均肥胖对不良出生结局发生风险的联合作用尚不明确。我国自2010年4月开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国家免费孕前优生检查项目(NFPCP),积累了近亿对夫妇双方完整孕前BMI数据,并对妊娠的父母-子代家庭组进行了妊娠结局随访。这为破解双亲孕前BMI健康协同机制提供了独特的研究窗口。该队列研究纳入我国31个省(区、市)2010—2020年参加NFPCP的878.7096万个具有完整夫妇双方孕前BMI数据并完成妊娠结局随访的父母-子代家庭组。根据我国肥胖工作组的标准,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正常范围为18.5≤BMI<24.0,BMI<18.5为体重过低,24.0≤BMI< 28.0为超重,BMI≥28.0为肥胖。结局事件包括自然流产、医学人工流产、早产、小于胎龄儿(SGA)、大于胎龄儿(LGA)、出生缺陷及围产期死亡。父母BMI不正常对子代危害大研究发现,LGA的发生风险随母亲和父亲孕前的BMI水平升高而升高,SGA的发生风险则随母亲和父亲孕前BMI水平的升高而降低;母亲和父亲孕前BMI水平过高或过低均会增加包括自然流产、医学人工流产、早产、出生缺陷、围产期死亡在内的其他不良孕产结局的发生风险。在父母双方孕前BMI对不良出生结局的联合作用方面,与父母双方BMI均正常者相比,父母单纯一方或双方孕前不健康BMI水平均与自然流产、医学人工流产、围产期死亡、早产、出生缺陷及复合不良分娩结局的风险增加相关。父母双方均肥胖时,子代发生围产期死亡的风险增加17%;父母双方均体重过轻时,子代发生围产期死亡的风险增加12%。此外,父母双方均肥胖的子代发生LGA的风险增加70%;父母均体重过轻的子代发生SGA的风险增加57%。在对复合不良出生结局(整合多种不良出生结果的综合指标)的影响方面,与父母双方BMI均正常者的子代相比,若仅母亲肥胖而父亲BMI正常,则子代发生复合不良出生结局的风险升高10%;若仅父亲肥胖而母亲BMI正常,该风险升高4%;父母双方均肥胖时,该风险升高16%;父母双方均体重过轻时,发生复合不良出生结局的风险升高8%。杨英表示,“基于遗传背景、生活方式的差异,不宜套用西方的模式,中国人的问题要自己解决”是国家卫生健康委科学技术研究所一直以来的研究共识。“这些研究结果对临床医生提供合理的体重管理指导和精准的生育健康咨询有重要价值,提示备孕家庭须将‘双亲体重共管’作为健康生育的必选项,将生命早期健康风险防控窗口前移至孕前阶段,构建起覆盖孕前—孕期—分娩—子代的全链条健康防线。”杨英强调。(记者甘贝贝)来源:健康报转自:学习强国编排:组宣部审校:王玮终审:孙伟荣

吃“聪明药”能帮孩子提高成绩?真相是……

近期,“母亲给高三女儿买‘聪明药’致成瘾吸毒”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所谓能提高记忆力和成绩的“聪明药”主要包括哌甲酯、右苯丙胺等三类精神药品。其中,老百姓常说的“聪明药”是哌甲酯,属于中枢兴奋剂,能够刺激神经中枢,达到解除疲劳、振奋精神的作用,使人注意力更加集中,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在临床,哌甲酯主要用于注意缺陷障碍的治疗。哌甲酯主要作用于大脑皮层及纹状体,阻断突触前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增加其神经传递,从而提高注意力、减少多动及冲动行为。该药只能提高注意缺陷障碍患儿的注意力,提高学习效率,但无法增强记忆力和提高智商。目前没有任何科学研究证明服用哌甲酯可以让人变聪明。正常孩子的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分泌正常,若盲目服用哌甲酯阻断突触前神经元对去甲肾上腺素和多巴胺的再摄取,可能会出现大脑“疯狂”工作的情况,出现失眠、眩晕、头晕、头痛、恶心、厌食、心悸、血压升高、心跳加快等副作用。长期使用哌甲酯可能会导致食欲下降、失眠等,并且可能引发或加重抑郁、自杀念头、敌对行为、精神异常及躁狂等严重精神疾病。因此,非注意缺陷障碍患儿不应服用哌甲酯。哌甲酯在我国属于第一类精神药品,作用机制与冰毒的主要成分苯丙胺相似,具有成瘾性。用药者突然停药后会出现注意力涣散、精神萎靡、抑郁等症状。家长们应当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让孩子通过合理的学习方法、规律的作息和适当的运动来提高学习效率和保持身心健康,切不可为了短期提高学习成绩,将孩子置于药物滥用的危险之中。注意,可能存在注意力缺陷等问题的孩子应及时就医,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使用哌甲酯。本文作者:陆军军医大学陆军特色医学中心药剂科 徐成英(本文来源:健康报微信公众号)来源:健康报微信公众号转自:中国计划生育协会官网编排:组宣部审校:王玮 终审:孙伟荣

昆明评议

小程序

昆明市计生协会

公众号

一部手机办事通

办事通app

办事通公众号

友情链接: